吾國幅員遼闊,地誌浩如煙海。偶舉一地,欲詐共過雲之歷史,現在之狀夷,恆苦不易,而較僻者,且不知其所在,遑論其他。余昔從事辭源,曾以中國地名之一部入之,顧辭源自有體要,數僅七千餘而止嗣。陸煒士先生創中國地名辭典之議,謝君冠生實主其事,書未及半,冠生以游歐引去,中輟者一稔。其後,余編校中國人名辭典竣,復出冠生原藁賡續,從事閲三年而始克成書,書成而後,余亦引去校勘増訂,一以委之館中諸君子,中間商榷審核,郵書往復殆無虛月,又閲四年而始克,蕆事歷年經過之最感困難者:一曰知古之難,二曰知今之難。知古之難,難在考訂;知今之難,難在調査歷代州域郡縣之因革,山川陵谷之變遷,經史志乘之訛異。考據家類多憑其所見各為之辭,異説紛陳,折衷匪易,此考訂之難也。近時因國防之重要,軍事外交之關係,實業交通之發展,探險選勝之發見,名流碩士之營構而新有名於吾國之地日益増多,顧其地或不見圖志,時人傳述、報章記載語焉不詳,寓書訪詢又不可盡信,此調査之難也。二者之中,調査之難,視考訂為尤甚,所耗之日力亦愈多。儲氏瓘曰,知古非難,知今為難,蓋已先我言之矣。余少喜為考古之學,壯歳而後橐筆走四方,東至楡關,西至巴蜀,南踰嶺嶠,北歷燕秦,游蹤所至,其有關於形勢阨塞郡國利病,恆於酒酣耳熱之餘,與當地士夫博稽周諮,以見證聞,以聞證見而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又異辭者,不可勝數。加之比年政治地理多所改易,讎校甫過名稱已更,刊落訂正勞費復多,覆檢再四,訛奪仍所不免,欲求無憾,戛乎難之!中山先生曰:行之非艱,知之惟艱。以吾國之人纂輯吾國之地名辭書而其知之難至此,則其他事物之難知十百倍於此,更可見矣。中華民國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武進臧勵龢識於滬城也是園
—— 本書上起遠古,下迄現代,凡吾國地名有爲檢查所需者,均參考羣書調查甄錄。於古,則詳其因革,於今,則著其形要,上下縱橫今古悉備。
—— 經史羣籍地名孔多,凡羣經正史國語國策通鑑諸子及各種古籍之有詮釋者,本書廣羅各家諸說擇善而從,至杜鄭馬三家之書,及王厚齋玉海,其言方輿並資採取。
—— 地理志昉於班書,其後正史,代各有志。凡史志所載之州郡縣邑,必詳其建置,釋以今地。李氏今釋,及各書之誤均爲訂正,其他無志各史及六朝時之僑置紛更,並採取後人補志,分別纂錄。至王莽篡漢,盡易天下郡縣名號,侯景陷臺城,契丹入汴,皆有改易之類,槪不羼入。
—— 歷代疆域互有贏縮,本書皆舉其國號著,其興亡詳其境域。封建時代之諸侯,割據之五胡十六國,五季十國及唐代之藩鎮,亦並著錄以便讀史。
—— 史志之外方輿諸書,尤爲繁夥。魏晉以降代,有作者而傳世絕少,唐以後之最著者,如《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輿地記勝》《讀史方輿紀要》《淸一統志》各省通志等,均分別採取以補史志之所不及,郡縣志之名世者如吳郡典贍朝邑傑作本書固加搜錄其他各志凡所得見亦資採輯。
—— 羣山緜亙,脈絡可尋,古有三條四列之說,今有南條北條之分,雖爲說不同而自西趨東大勢無異,本書備列諸說以備參考,至某山某嶺之屬於一邑一地者,苟有可傳亦並存錄。
—— 水道遷移,古今無定。黃河改道,淮濟半湮,固其大者,其他諸水亦恆有變遷,禹貢、水經及馬班河渠溝洫之所載,按之今地多有不符,酈氏之說,在江漢以南又多意爲揣測,未可盡憑。本書由源竟委,由今溯古,博考分疏,務求翔實,細川支流採輯亦備。
—— 名城要塞關係國防,凡江海雄區邊陲險阨及歷史上之兵爭要地,必詳其險易,誌其形要,並舉故事以實之。他若爲外人租借者,舊屬我國,今爲他國侵佔者,事關交涉而尙未解決者,皆詳著之誌我國恥。
—— 鐵路爲交通要政,凡已成未成及尙在計劃中者,於其起迄經過及建築資本之所出,均爲詳載。其有名稱變更,如東淸改爲中東、京奉改爲北寧、京漢改爲平漢之類分條複見藉便檢查。
—— 鑛山商港關係進化及立國之富源,已開採之著名各鑛,於其資本產額鑛質調查不厭求詳其未經開採而已見之記載者,亦列舉其名藉,便將來開發商港之與外人訂約開放及吾國之自行開放者,均誌其經過,詳其盛衰利病商業狀況,俾資考鏡。
—— 地以人傳,隨在皆有高僧卓錫遂作名山英賢過存都成勝跡,凡有名於世之名勝、寺觀、園亭、臺榭,本書悉爲甄採。其半歸零落及故址就湮者,仍列舊名,旣備保存,亦資憑弔,至近人發見之名跡,新構之勝地,苟有流傳之價値並爲採登。
—— 村鎮墟集更僕難數,以歷史名、以軍事名、以勝跡名,以及鐵路汽船之所經電局、郵局之所,在舊時佐治各員之所駐者,本書鉤考志乘並據最近調查詳爲纂錄,其有志乘所不載者,則郵書訪詢或求之報章及時人記載,不得則求之淸會典館圖、參謀部圖、郵區圖、各鐵道圖及最新各圖,按其地望詳其所在,惟方位道里按圖指索,雖大體無誤而鳥道縈迂,山川回亘,可憑而不盡可憑,俟有確聞再當更正。
—— 地名紛雜淆混滋多,各書記載亦多,互異說者往往誤一爲二,誤二爲一,或音聲偶同率爾牽混而地望全非,或輾轉傳訛羣相附會而事實均誤,甚至一山一水一鎮一地,以方位偶移或分屬兩邑輒列爲數名、數處,本書鉤稽考訂誤者正之,其有不能妄爲之辭者,諸說並存,疑以傳疑未敢師心自用也。
—— 本書自經始至出版,歷時已近十年。排印校勘亦逾四年,政治地理變更孔多,皆據最近調查分別刊改。
—— 本書調查雖極其能力之所及而卷帙繁重,脫略訛誤在所不免。宋葛文康公曰:記問之博當如陶隱居恥,一事不知,記問之審又當如謝安,不誤一事。編者有此願而實未易臻,此境海內博雅能有以教正,俾得再版改良是所至幸。
此分類目前未包含頁面或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