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提示
取消 确定
出自 中國歷史地名數據庫

彰武縣

檢視
前往: 導覽, 搜尋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舊名蘇魯克。爲科爾沁左翼前旗西境、及土默特左翼旗東境。清康熙三十一年。科爾沁賓圖郡王土默特達爾罕王貝勒獻爲三陵牧養地。改名養息牧場。嘉慶十八年奏准開墾。光緖二十八年以其地置彰武縣。治橫道子。屬奉天新民府。民國初屬奉天遼瀋道。後改屬洮昌道

彰武縣鄉土志:不分卷/樊寶青纂修/抄本/清宣統元年[1909]

歷史

彰武縣設自國朝光緒二十六年。唐虞時地屬幽州,夏時屬冀州之東北境,殷末及周屬幽,春秋戰國時為山戎據界,秦,漢屬遼西郡,北晉屬北燕地,隋、唐屬營州東北地,宋,元屬黃龍府之西偏,明末始歸蒙古。至國朝順治四年,名地曰束魯荒。康熙三十一年蒙古賓圖及東土默特兩王獻為三陵牧養地,牧牲供祭。有蒙民十一戶,隸盛京牧群司,改地名曰養息牧。乾隆三十二年,又稱境之西北隅為新束魯。嘉慶十八年經盛京將軍奏准開墾養牧埸,賜䘏錦、寧、廣、義等邑旗丁地八十余方,名曰試墾界。置旗員總管並東西界官各一缺,設境北之申金花村即今之衙門街。光緒二十三年開禁,招佃續墾,除原有牧埸並蒙民及排子撫郵各地外,餘均招墾。共分為八圍,曰食、毛、踐、土、蹈、德、詠、仁。光緒二十六年經盛京將軍增奏准,派員設局經徵兼理民事。二十八年設縣治于橫道子村北,曰彰武縣,隸新民廳。署知縣、訓導,巡檢各缺。二十九年複於境之西北哈爾套街設縣丞缺。三十二年奉文裁撤總管及界官各衙門,並歸縣署辦理。

政績錄

初設治知縣事者為周士藻壽臣,直隸灤州人。甫蒞任,建筒署,築土城。三十年擬設桑林局以興蠶業,墾沙荒以導民利,適崔符橫起,事未果。是秋,淫雨多災,貸款濟民,疏地河,獲膏田百方有奇。三十二年,在城內設兩等學校。旋於次年卸事。繼任縣令霍型武雲溪,山東夏津人。下車後,集土紳、辦巡警、設勸學,續招高等及初等學生各一班,學務稍見萌芽。

兵事錄

光緒十七年,直隸朝陽禮教會匪黨數千人,到處劫掠,波及本境。在哈爾套街一帶騷擾,經駐防奉軍翼長左寶貴率兵剿捕,擒殺首從各匪數百人,餘黨遠竄。二十六年拳匪構䘏,俄兵入境,干戈交沖,各處逃兵散入本境者四萬餘人,乘亂多奸,經盛京副都統晉,遍諭境內鄉練,設法招撫,始獲粗安。二十八年巨匪高洛疙疸、白音大來、六十三、羅海齡嘯聚三千餘人,在本境三家子大廟大板大沙力土等村,肆行綁搶,經縣令周士藻稟奉飭派營官金壽山、幫帶賈玉田,督同鄉練,合力攻拿,死匪首羅海齡,並拴戮黨匪十一名,餘匪擊敗而散。三十年春間,該匪白音大來、六十三率党二千餘人,在本境臥牛山尋複與鄉練接夥,拒殺練長彩堪、房彩章並團勇二十一名,經駐防營官劉定勇督隊奮攻,擊斃匪首六十三、唐三二名,餘匪北走。三十一年春問,巨盜林長春等聚党五百餘名,在境屬亂山子村肆擾,經橫道子村鄉練奮力剿捕,陣亡練長房秀印,擊死賊首林長春,餘匪竄散。是年日俄交戰,俄軍北走,日本隊官仕兵數擄地方,蹂躪難堪,經捕盜隊哨官董裕增並縣令周土藻以理處服,日營始加約束,地面稍靜。

耆舊錄

縣屬系蒙藩赤地,甫經設治,並無名宦、鄉賢及忠孝,節烈等祠,無從考錄。

人類

縣屬於旗、漢、蒙民外,有回民四戶,一戶居住本城,計男女四口;三戶聚居哈爾套街,計男女二十一口,均自設治後,由直隸朝陽府遷居本境,販賣食物營生,其俗均不食豬肉,餘與旗民略同。

戶口

縣屬戶口查明現在數目共計:旗戶一千二百一十戶,男丁四千八百三十人,女口四千二百二十人,漢戶八千九百零四戶,男丁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一人,女口三萬一千七百三十五人。

氏族

縣屬設治未久,村丁稀少,所在多系招墾佃民,姓氏繁雜。惟未設治以前有蒙民十一戶自外蒙古察克爾移居本境,牧牲營業,其姓曰白、包、羅、邰、洪、趙、吳、王、戴、李、韓,嗣續已十餘世矣。

宗教

回教人二十八名。
  喇嘛黃教、紅教人三百八十五名;
  天主教人八十五名。
  耶穌教人九十三名。

實業

土:九十九名。
  農: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名。
  工,二百七十一名。
  商:九百三十一名。

地理

本境在奉天省城西北二百四十里,在新民府城正北一百一十里,東至賓圖王界六十里,西至直隸阜新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法庫廳界五十五里,西北至直隸安東縣界一百七十里。縣屬全境分為東,南、西、北並西北共五鄉,由五鄉劃分二十三區。
  東鄉劃分四區:
  第一區在城之正東三十五里,名曰桑屯。東界賓圖王旗,西界縣城,南界南鄉第一區,北界本鄉第四區。
  第二區在城之東北四十里,名曰蘇家窩棚。東界賓圖王旗,西界本鄉第四區,南界本鄉第一區,北界賓圖王界。
  第三區在城之東南,名曰石頭人。東界法庫廳,西界本鄉第一區,南界新民府,北界本鄉第四區。
  第四區在城之東北四十里,名曰阿莫耳。東界本鄉第二區,西界北鄉第二區,南界本鄉第一區,北界賓圖王界。
  南鄉劃分四區:
  第一區在城之東南二十五里,名曰五家子。東界東鄉第三區,兩界本鄉第二區,南界新民府,北界東鄉第一區。
  第二區在城之正南二十五里,名曰八家子。東界本鄉第一區,西界本鄉第三區,南界新民府,北界本鄉第一區。
  第三區在縣城之西南二十里,名曰火石嶺子。東界本鄉第三區,西界西鄉第二區,南界新民府,北界本鄉第一區。
  第四區在城之西南二十五里,名曰亂山子。東界本鄉第三區,西界西鄉第三區,南界新民府,北界兩鄉第三區。
  西鄉劃分五區:
  第一區在城之正西五十五里,名曰衙門街。東界本鄉第四區,西界直隸阜新縣,南界新民府,北界西北鄉第二區。
  第二區在城之正西十八里,名曰孔家窖。東界南鄉第三區,西界本鄉第一區,南界南鄉第四區,北界本鄉第五區。
  第三區在城之西南四十五里,名曰屜河身。東界南鄉四區,西界直隸阜新縣,南界新民府,北界本鄉第一區。
  第四區在城之西北六十里,名曰朱家窩棚。東界本鄉第二區,西界本鄉第一區,南界本鄉第三區,北界本鄉第五區。
  第五區在城之西北八十五里,名曰劉家窪子。東界北鄉第一区,西界本鄉第四區,南界本鄉第四區,北界北鄉第四區。
  北鄉劃分五區:
  第一區在城之正北二十里,名曰滿頭。東界本鄉第二區,西界西鄉第五區,南界縣城,北界本鄉第四區。
  第二區在縣城之東北十五里,名日長坨子。東界東鄉第四區西,西界本鄉第一區,南界東鄉第一區,北界本鄉第三區。
  第三區在城之正北三十五里,名曰沙力土。東界本鄉第二區,西界本鄉第四區,南界本鄉第一區,北界賓圖王旗。
  第四區在城之西北七十里,名曰大冷營子。東界本鄉第三區,西界西北鄉第二區,南界本鄉第一區,北界本鄉第五區。
  第五區在城之正北一百里,名曰達連磨力。東界賓圖王旗,西界西北鄉第三區,南界本鄉第四區,北界賓圖王旗,
  西北鄉劃分五區:
第一區在城之西北九十里,名曰差達磨。東界本鄉第三區,西莖庫倫喇嘛王界,南界本鄉第二區,北界本鄉第四區。
  第二區在城之正西九十里,名曰哈爾套街。東界西鄉第五區,西界北鄉第四區,南界西鄉第一區,北界本鄉第一區。
  第三區在城之西北一百一十里,名曰十家子。東界北鄉第五區,西南界本鄉第一區,南界本鄉第二區,北界賓圖王旗。
  第四區在城之西北一百六十里,名曰代西花。東界西北
  第五區在城之西北一百六十里,名日龍王廟子。東界本鄉第一區,西至庫倫喇嘛王界,南界本鄉第一區,北至庫倫喇嘛王界。
  城內有關帝廟城隍廟各一座。縣署並兩等小學堂各一所。東鄉第一區、北鄉第三區、第四區各有喇嘛廟一座。西北鄉第二區有哈爾套街市一處。此外,城鄉並無古蹟、祠廟、坊表、橋樑、市鎮學堂,無從錄記。

高臺山:在城之西南十五里西鄉第二區內。綿亙五里高三里,距新開河五里,山頂有高臺一座,名曰高山台
  亂石山:在城之西南三十里南鄉第四區內。西臨饒陽河,周圍二里余,高一里餘。
  阿莫耳山:東城之東北四十里東鄉第四區內。形似馬鞍,蒙人名為馬鞍山。高約十余丈,周圍二里。
  黃花山:在城之西北八十五里西鄉第五區內。周圍三里余,高約二里。
  黑龍山:在城之西七十里西鄉第五區內。周圍五里,高約二里餘。
  雞冠山:在城之西北九十里西北鄉第一區內。周圍里余,高約十餘丈。

地河水:發源于縣城東北五十里之北鄉三區,下游十里至沙力土,東南流五里至大沙力土,十里至九間房,五里繞城東,又三十里至南鄉第一區界之四家子,五里入養息牧河
  新開河:發源於縣城正東六十里之賓圖王界西北。東南流入西北鄉第四區之扣河,南流三十里至北鄉第五區界之達連磨力河套,又三十里至謝林台,十里至大板、又南流二十里至北鄉第四區界之冷營子大廟河套,十里至蒙古包,又十里至北鄉第一區之滿頭新開河,又南流二十里至火石嶺子,過八家子出境入柳河
  葦塘河:發源於縣城西北一百一十里之西北第鄉三區界吳家店沙坨子。南流四十里至哈爾套,南流六十二里至雙廟子,又流十二里至西鄉第三區屜河申,又五里入饒陽河
  二道河:發源于縣城東北六十里之沙坨內。南流十五里至東鄉第四區,又二十里至東路第一區,又南流二十五里至南鄉第一區界之五家子村,又五里入地河
  三道河:發源於縣城正東三十五里東鄉第一區之沙坨內。南流二十五里至東鄉第三區,又十里至彰武台門出境。

道路

縣城南行七里為南鄉第一區界之房家窩棚,八里白山土,十里五家子巡警分局,渡地河又八里為四家子,渡地河又七里為彰武台邊門。
  縣城西北行五里為北鄉第一區界之邵家窖,十五里滿頭巡警分局,又十五里二股岔窩棚,十里六合堂窩棚,十五里大廟子,五里為北鄉第二區界之木頭營子,十里六家子,十五里大阪,渡新開河五里為西化第三區界之韓家店,八里韓家帳子,十二里十家予即西北鄉第三區巡警分防,十里二道溝子,十里泉眼溝,十里江家店,十里吳家店、渡扣河十里為西北鄉第五區界柳樹營子,十里博爾土改,二十里至庫倫界。
  縣城西南行五里渡新開河十里為西鄉第二區界之高山台,十一里至孔家窯,八里為西鄉第三區界之河薄土,七里為西鄉第三區界之屜河申,三里渡饒陽河至直隸阜新縣界。
  縣城東北行五里渡地河十里為東鄉第一區界之布墩花,二十五里浩力保,三里鳳凰城窩棚,十里為東鄉第二區蘇家窩棚,七里至平頂山,五里至康平縣界。

物產

動物天然產如:牛、羊、豕、驢,騾、雞、犬等為大宗常產,邊外地氣較寒,不宜養蠶,且系平原沙漠,亦無虎豹等物。
  動物製造產如牛羊皮張、馬鬃、豬毛均為常產大宗。
  植物天然產,穀菽類如:紅糧、穀子、稗子、黍子,大麥、小麥、蕎麥、蘇子、芝麻、大麻子、包米、土豆、小豆、綠豆、元豆;蔬類如:蘿蔔、白菜、瓜瓠,藥材類如:麻黃草、防風、甘草,均為常產。惟以穀菽類紅糧、穀子、元豆,藥材類甘草、麻黃為大宗,餘系特產。
  植物製造產,如小豆,綠豆,製造粉料,小麥、莽麥製造面料;蘇子,元豆製造油料,紅糧,穀子製造酒料,均屬常產大宗。
  礦物天然產,縣屬扣河子丈石嶺出火石,平原窪地出堿、硝。堿系常產,硝屬特產。
  礦物製造產,如土堿,在本境熬成售銷,火石則陸運錦州,製造農器。

商務

縣屬歲出土堿約五萬余斤,牛羊皮二千五百余張,酒五十五萬斤,蘇豆油五萬餘斤。土堿在本境僅銷十分之一,余與牛羊皮均陸運省城,並新民府銷行。酒及豆油在本境銷售。鹽每歲約需五萬斤,系由新民運入本境,在哈爾套街銷售。

《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第二版)·遼寧省·彰武縣》

改置沿革

設置年代 改置地名

沿革變遷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縣,治今址。1949—1954年曾屬遼西省。

廢置地名

山河縣—遼置,治今彰武縣西北。金廢。

古地名所對應今地名位置(僅供參考)